過去與未來

去過醫院吧? 去醫院, 醫師開完藥, 會跟你說, 兩個禮拜後複診,

什麼是複診? 就是看看開給你的藥有沒有效, 有效的話開對了, 沒效的話開錯了, 幫你換個藥再試試看, 或者幫你加個藥, 看看藥效強一點能不能改善你的狀況.

你不覺得這樣像在玩猜猜看的遊戲嗎? 看看藥有沒有猜對? 治療方式有沒有猜對?

醫生在猜這些藥的時候, 當然會參考 Guide Line, 先開個第一線藥物, 沒用開個二線三線等等.

第一線藥很多, 要開哪一種好, 就憑醫生的經驗來判斷(猜)了.

為什麼我暗示某一部分是用猜的?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 【體質】是比較大眾的講法, 換個比較科學的講法, 就是每個人的基因都不一樣. 不要說美國人跟我們基因不一樣, 就連你的兄弟姊妹可能都帶著些跟你不一樣的基因, 所以有時候會覺得你兄弟姊妹的體質大部分相同但某些不一樣.

這有什麼影響? 就像有些人體質燥熱, 有些人體質偏寒, 導致有些人冬天吃冰都沒問題, 但有些人不但要穿很多層, 還要帽子圍巾才覺得溫暖點. 這只是生活上遇到的.

醫療上, 有些人體質就沒問題, 吃某種藥很有效, 有些人的體質就對那種藥過敏, 產生嚴重副作用. 有些人開刀麻醉就好好的, 有些人就惡性高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危及生命.

醫生也不是故意的, 他們一心想救人, 但是不會知道你的體質, 或者說, 他不知道你的基因長怎樣.

這是過去的醫療.

未來的醫療呢?

所有的人一出生, 就都做好的基因檢測, 知道你從父親遺傳到哪些基因, 從母親遺傳到哪些基因, 有哪些疾病的風險需要提早預防.

哪些藥對你有效, 哪些藥對你無效, 哪些藥對你來說需要用多一點, 同樣的疾病, 別人吃什麼藥, 你卻要吃什麼藥才對.

安眠藥可以讓你想睡, 咖啡可以讓你提神, 同樣都是調整你的睡眠, 一個是藥一個是飲料? 其實, 藥食同源, 很多藥物都是人們發現某個食物有某種效果, 經過研究並萃取出有效成分, 變成藥物.

如同食補, 有些裡面有加中藥材, 有些就只是加食材, 但都有不同的效果. 但, 你知道你吃對了嗎? 你的體質(或基因), 應該怎麼補才對? 哪些食補不適合你? 就像上面提到的藥物一樣, 未來你做了基因檢測, 就都知道了.

很多疾病, 就算你遺傳到了, 比如說高血壓, 大部分並不會一出生就高血壓, 而是要等到你年紀到了, 才會慢慢看到血壓變高. 在還不嚴重的時候, 其實食補或保健食品就夠了, 太嚴重 當然還是要找醫師用藥物先壓下來, 直到你調好身體再回去看醫生看看能不能減藥.

但是如果控制得宜, 很多人是不需要藥物的, 養身很多方法, 以高血壓舉例, 運動、減肥、少鹽、等等都有幫助, 甚至已知的食物如全穀類、芹菜等, 都對高血壓有效. 但就像前面說的, 你知道這些全穀類、芹菜等, 【你】應該吃哪些對【你】才有效嗎?

未來, 一定要看醫生嗎? 或者說, 未來的醫生會不會是人工智慧機器人呢? 眼力比人好, 看的書比人多, 看過的病人也比人類的醫生多. 好醫生(AI), 不看嗎?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